主讲人:郑琳
一、导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与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引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通过一个小的互动游戏,得出我们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还有待提高,并阐述心理健康的涵义。
三、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心理健康。
一、导入:
生活有很多常见的例子(如:交通事故、学习困难、戒毒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人的问题是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解决问题也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才是“治本”之道。
我国著名学者申荷永、高岚曾讲过一个通俗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三个 “钓鱼人”聚在一个大河潭边钓鱼,钓鱼时他们发现有人在上游被水冲进水潭挣扎着求救。于是,有一个钓鱼人便跳入水中把落水者救了上来,并予以抢救。但在这时,他们又见另一个被冲下来的落水者,另一个钓鱼人又跳人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可是,他们同时发现了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落水者……这三个钓鱼者己经是手忙脚乱,难以应付了。
此时,有一个钓鱼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离开现场去了上游,想做一项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工作,他在落水处插上一块木牌警告并劝说人们不要在这里游泳,但仍有无视警告者被冲下水潭。后来,其中一个钓鱼人最终明白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要做另一项工作:教会人们游泳。这似乎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好的水性,不易被冲走,即使被冲入急流中,也能够独立应付,自我保护。
如果以此来比喻,那位要教人们水性钓鱼人所做的工作,就好比是心理健康教育了,他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教人们如何预防危险发生,还教人们处于危急时进行应对的能力。
二、互动游戏与老员工心理健康标准
(一)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吗?下面先请全体同学起立,认真听老师的提问,回答否的同学就请坐下。(准备十道问题)
(二)通过游戏可见最后站着的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大部分一开始自认为健康的人最后都坐下了,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存在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因为这些心理问题是和我们老员工心理成长成熟阶段有密切关系的。那么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哪些呢?
作为老员工,是正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根据老员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
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处于顺竟或逆境,都能够随遇而安,积极地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光明面,满意的心境主要来源于较高的精神修养,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具有满意心境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幽默感可以调节情绪、放松精神、减轻焦虑、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 老员工的成长决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运动过程,每个老员工都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个社会人。心理健康的老员工乐于与他人交往,对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并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有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和心理上的良好调节。
坚强的意志力 坚强的意志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先决心理条件之一,凡事总回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只有克服了各种苦难的人才可能到达辉煌的顶点,在老员工的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得了软骨症,看到困难就退却,一有挫折就败下阵去,从而是成功之路上的最凶横的拦路虎。
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个性是人成材的重要心理因素,人才的类型、人才的层次、人才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等都与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良好的个性是获得众多朋友的基础,是人际和谐、家庭幸福的基本条件,同时个性良好的人也是最能够善待自己,完善自我的人,不仅在道德上,而且在自我发展上,个性良好的人较易得到和谐发展。而个性不良的人则完全相反,在走向成功的途中会有更多的坎坷,不仅获得成功比较难,而且即使取得了成功,却由于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等原因,他的人生也充满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时常记住这几点,相信我们都将能拥有健康的心理。但是,我们也要记住一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就像我们在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学到的,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永恒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正如我们人的健康一样,无论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是相对的。比如,当我们最近为人处事都很顺利时,我们会觉得心情很好,很舒畅。一旦遇到困难,如果我们自己有很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是最好的。万一碰上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感觉心理很压抑,我们不妨试着求助师长,可以与老师辅导员进行沟通,还可以求助心理咨询,我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员工的,因为你的主动,能让老师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
三、大学新生主要心理困惑
心理学家分析,许多新生,在胜利地走过黑色的七月,高兴地迈入了向往中的大学校园,都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员工一时无所适存。有些员工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员工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所以,老师和同学们自己都应该特别注重新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安全地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曾经,我在读书的时候,每年都参与了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动,也做过一些心理咨询,发现新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困惑:
1.希望值过高引起的失落心理
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员工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员工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员工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员工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一部分员工还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
有些同学高中的时候一直担任班委干部,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彼此都不了解,竞选班委干部的时候落选了,或者是老师安排的职位不中意,就产生了失落的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要让“心”归位,接受现实,再积极向上努力争取。所以,清楚地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保持平常心,是首先要给新生上的一课。无论过去是高考状元,还是高考中发挥失利的考生,心里都要明白,新一页开始了,大家又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无论过去荣誉也好、失意也罢,全都得放下,轻装上阵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2.目标失去后导致的迷惘心理
一般来说,小学的时候目标是上中学,中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忍受,一旦进了大学,好比船到码头火车到站,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对不少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失落,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到大学里来是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大学里还有好多目标值得你去追求和实现。”有一些员工从小就由父母安排好了所有的一切,“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到了大学什么都要自己安排,结果就如同刚出笼的小鸟,再加上大学的管理主要是自我约束,这类员工常常凭自己的兴趣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结果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书看得太少了,发现自己“应该做的基本都没做,不应该做的倒是做了许多”。
大学是知识储备的阶段,你要搞清楚你将来做什么,你要问自己,我的目标在哪里?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大学中我要做哪几件事?今年我要做哪几件事?本学期我要做哪几件事?本周我要做哪几件事?今天我要做什么?把眼睛慢慢地转到现实中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会让你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3.环境生疏造成防范心理
进入大学,对大多数员工来说,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有些同学入校没多久,就想换一个宿舍,理由是现在的宿舍太吵了,同宿舍的同学都不自觉,搞得自己没办法睡觉,每天晚上休息不好,结果第二天没有精力听课。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的是换一个宿舍。可是想一想,如果将来你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你的同事都不自觉,你是否准备换一个单位呢?现在对你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锻炼与人相处的机会。如果现在面对十八岁的青年人你都无能为力,将来你如何与社会打交道。任何经验都是实践中得来的。你要学会说“不”,但你要明白,这是商量不是下通牒。对方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双方的同意,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学会了如何表述自己,我们也学会了理解对方,为什么别的同学不睡觉,莫非他们都是“铁人”不成吗?为什么自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我们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人的心理都是不一样的。
4.盲目乐观造成心理受挫
高考的胜利和对大学的知之甚少,使一些同学盲目乐观;又由于思想准备不足,一旦遇到不如意,就感到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和打击。有些同学因此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
有一个员工曾对我说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说:“我做什么事都对自己没信心,总是和别人比,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出色。”我说:“这哪是自卑呀?这是自信过头了!”“为什么这样说呀!”我给他分析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太自信,而是太自卑,他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不如人的。那么别人考试考了一百分,他自己考了六十分,他就会非常满足了,因为他本来就不能和别人比。只有自信过头的人,才会把他的目标定得越来越高,现实中如果有暂时做不到的事,他就订一个更高的目标来证明自己,可是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糟,就像一个人怎么能不上第一层楼就上第二层楼呢?可是他却被自己的自信迷住了双眼,现实中 “眼高手低”,越来越觉得:别人做什么都那么出色,心想事成,可自己做什么事都似乎有劲使不出,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能力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新环境,就像之前所提到的: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5.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引发的矛盾心理
相当一部分新生认为学习好则一切都好,除了休息和日常饮食,其他时间都应用来学习。还有一些人认为,不管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不管什么干部都想争当,其结果将是徒劳无益、适得其反。也有些人为人处事好高骛远,不热心于参加宿舍、班级的活动,总希望能在院、系活动中展现自己,不愿意做宿舍长、班干部,一心只想当校、系员工组织的主要干部等。
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都是不健康的心态。现在我们鼓励老员工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因为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通过真实的参与才能成长。另外,活动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所谓365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校园活动都要参加,越多越好,相反地,我们主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要适可而止。老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是老员工将来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资本”。老员工应该以“学”为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这一前提下再用一定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要做到适可而止,真正“以学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学习好的前提下再去参加一定的校园活动。
6.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厌学心理
一些同学容易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你玩我也玩,你谈恋爱我也谈恋爱;还有一些老员工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谓的“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即“知识贬值”论的观点;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反正我家里有钱,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有些同学的家长自己就是开公司搞企业的,因此认为毕业后在父母的企业安排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觉得读书无用而且辛苦,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
那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我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不足才能彻底解决。“不能自立,就不能成长”。每一位老员工的成长,都要经过中小学时代在家庭生活中的依附成员,到老员工活成为半独立的成员,再到毕业后走上社会岗位,成为合格的、完全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转化过程。西方一位学者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员工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的学习。”所以请你们站起来,向社会,向生活,向历史,向未来的各个方面放眼展望,“我适应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将怎样去干?”在展望中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树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就为这努力奋斗,实现你的自我价值吧!
7.务实型学习风格带来的急于求成心理
一般来说,这类员工都想知道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的效果,一旦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就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事实上,学习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比如英语的学习,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到效果的。希望能与人用英语交流,如果学习技能比较优秀的话,可能就在三个月之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又会觉得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但是,当自己的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效果就会逐步的显现出来。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遗忘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然后趋于平稳。比如说:第一天,我记住了10个单词,第二天我就只记住4个了,到第三天就只剩3了,但到第六天可能还是3个。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学习中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新生心理失衡期”的一些主要心理困惑和基本的解决方法。那么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心理困惑,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平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我们一提到健康,脑子第一反映都是生理方面的,所以我们也很注意生理上的健康,懂得很多养生之道。比如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可是我们忽略了每天都要面临的压力。烦恼、挫折、失败、沮丧、痛苦、忧愁等消极情绪时时侵扰我们的精神世界,而父母、老师对我们学业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我们情绪的关注,所以,我们不可以仅仅等待、观望,我们应该主动、自觉培养健康心理,才能拥有快乐人生。
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悦纳自己。有一则老掉牙的伊索寓言:有父子俩赶一头驴到集市上去卖,正走着,路上就有人说:“瞧那两个傻瓜,明明有头驴不骑,却自己走路。”父子俩觉得有理,于是便舒舒服服骑驴而行。可过一会儿,又有人议论:“看那两个懒家伙,驴快给压坏了,到了集市还有谁买。”父子也觉得有理,于是把驴的四条腿绑在一起,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
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是这样?一味接受外界刺激,频繁更改自己的目标走向,为他人的议论、指责而烦恼,为学习、人际的竞争而焦虑,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增大且疲惫万分。还有些同学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刻划自我形象,或消极自卑,或自负自傲,使自己滋生不良心态。常听有人感叹“太累了”、“太苦了”,不能正确悦纳自己,怎能不苦、不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长处,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自信信人,笑对周围的评价,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好心情,我们也会做得更好。
其次,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某次考试失败,亲人有难,和同学闹别扭,和家长怄气等。它们可能令你消沉、痛苦,但是,你就是痛苦得卧床不起,也还是改变不了这些客观现实。聪明的办法就是承认它、接受它,然后再想办法对付它,解决它。鲁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让我们用笑脸来迎接挫折,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困难吧!当困难、挫折或失败来临,我们不能仅仅忧虑,不要放弃努力,请原谅自己的过失,吸取失败的教训,再去尝试!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弃,有选择地放弃。常听有人说,“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一定要做到。”请你问一问自己,有些事情,就算我投入最大的努力,我能做到吗?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最好,我们可以尽可能靠近“十全十美”,但不要强求,有些事实不可避免又令人不快,我们得勇于承认、接受。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短处,也是一种风度,可以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带给自己一个好心情,让自己在轻轻松松的心境下投入学习和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困扰我们时,我们还可以选择合理宣泄——将不愉快情绪表达出来,就是宣泄。宣泄必须合理,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方法:投入地哭一次,忘了自己。告诉父母或好友或你信得过能帮助你的人:“我今天很难过”。不妨背后骂骂人。(不是背后议论人)
第三,要培养乐观的精神。两个人看到水壶里还有半壶水。一个人说:“哎,只剩下半壶水。”另一个人说“不错,还有半壶呢!”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旅客在火车上欣赏自己刚买的新鞋时,不小心从窗口掉了一只,大伙都替他惋惜,岂料这位旅客果断地把另一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位旅客的解释是,一只鞋,搁谁手里都是废品,但两只鞋一旦被同一个人捡到,它的价值就重获新生。想到能给另外一个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自己的遗憾就变得不值一提了。可见,同样的遭遇,有无乐观精神的人却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悲观沮丧,一个乐观满足。教育家说过:“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乐观固然与人的天性有关,但主要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同学们,我们的情绪应该由我们自己控制。既然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那,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选择,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请你告诉你自己:我要做乐观的、积极的、快乐的人!只要你有了这种追求,你离快乐就不再遥远。
第四,要学会调适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聪明的人会将喜乐延长,将怒哀缩短。而有的人在不良情绪产生以后,积郁于心,耿耿于怀,丢不开,放不下,致使消极情绪不断漫延,甚至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调适情绪。当你心情不好时,请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的焦点,不要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我们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倾心交谈,可以做一些平日喜欢的事情,如唱唱歌,打打球,走一走,在特别委屈难过的时候,你也可以痛哭一场,以排遣、发泄自己的紧张、烦恼和痛苦。我们得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或自我激励,还得学会心理换位,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冷静地分析、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也有利于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当有什么事使你烦恼的时候,应当畅所欲言,不要闷在心里。当事情不顺利时,不妨避开一下,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可能会使精神得到松驰。如果要办的事情较多,应先做最迫切的事,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一次只做一件,把其余的事暂时搁在一边。如果你感到自我烦恼,试着帮助他人做些事情,你会发觉,这将使你的烦恼转化为振作,产生一种做了好事的愉快感。
第五,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情绪:一个被疼痛折磨得冷汗直冒的人,脸上绝不会绽出舒心的微笑,一个重病卧床的人,也难得情绪高昂。因此,健康的身体是正常情绪的先决条件。同时,个人情绪又反过来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每个人健康长寿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条件,60%取决于自己。而这60%中,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因为消极的情绪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异常活动,导致心率、血压、呼吸、代谢、体温的一系列复杂变化。所以,培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身体健康。
另外,体育锻炼也是消除心中忧郁的好方法。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去,转移和减轻原来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加深肺部呼吸,使紧张情绪得到松驰。因此,应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总之,我们说: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一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所以,今天你们来到了交工院,来到了大学,就应该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有这么同学在一起,还有这么多老师的关心,相信这几年的求学会成为你们最美好的记忆。
员工个人应对策略
1、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心理调适方法。
2、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
3、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2018.10.16